在前面的章节里,我谈到了小说的开头、结构、节奏、人物起名等写作技巧的问题。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聊一聊小说写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在小说中巧妙地制造伏笔?
伏笔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小说中一些难以被察觉到的暗示,是作者精心布局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能是一段话、一个词语,也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物件、一段看似无心的景物描写。就像是现在漫威电影运用非常娴熟的一个技巧片尾彩蛋,一闪而过的镜头,一句短短的对话,都暗示着故事的未来走向。
漫威的片尾彩蛋,与故事主线有关,所以是比较明显的伏笔。还有一些伏笔,作者设置得非常巧妙、非常隐蔽,可能读者大多数的时间,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但在小说即将结尾的时候,作者某段话、某个细节,突然回应了伏笔,或让小说情节逆转,或让读者受到了震撼。所以,简单地说,伏笔有时候就像是悬疑、推理小说里,那些不起眼、容易被忽略的线索。
伏笔,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破解文章的线索。
既然伏笔是破解文章的线索,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伏笔呢?一部小说的故事线,有主线、支线,复杂一点的小说,还有暗线。绝妙的伏笔,可以与故事主线、支线无关,但会对故事的发展、小说意境的升华,甚至是结局的反转,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所以,好的伏笔,一定不是为了伏笔而伏笔,它像间谍一样,潜伏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
在举例之前,我先念一段小说选段:
对于美食,我是异类,所知无多,敢于尝试的机会更少。读书时,常吃小馄饨。后来,每次回头看用完的马桶,那层漂浮的卫生纸,就是童年的记忆了。我不喜甜食,不畏惧麻辣,从未有过为某种食物而排队,惦记某家餐厅念念不忘的时刻。鲜虾泡面和龙虾泡饭,于我而言,是同一物种。
虽然,据我所知,地球上有十三亿吃货,都生活在同一个神奇的国度,比如我的朋友,大师兄杜俊,我们通常叫他“话痨”。
不知哪个女生私底下说过:大师兄这个人嘛,虽然嘴很讨厌,但长得颇像汪峰,沉默时,便有魅力。
我并不这么认为,有一回不小心露出来,被人批评了一句:嫉妒。
其实,我只觉得他那张脸,颇有90年代电视剧里优秀共产党员的气象,更像世纪初反腐剧里流行的反面角色。
大师兄杜俊说的每句话,仿佛都是布道真理,担心哪怕听漏了一句,就会丢失改变人生的机会。他永远正襟危坐,整张脸如果套上黑框,基本就是遗像。他的嘴永无停歇,自夸就算一人对着镜子,也能侃侃而谈半钟头。酒足饭饱之际,他经常从爱因斯坦说到蚊子的避孕手段,从小泽玛利亚新作跳到法斯宾德,也能前一秒钟大聊互联网金融创新,转眼说到在云南吃炸蚕蛹的美食之旅……要么嚼着一块烤牛舌,或舔着哈根达斯冰激凌。
久而久之,对于“话痨”之名,杜俊也甘之如饴,安之若素。
好,小说选段,就到此结束。上面短短的几百个字,其实是我的短篇小说《舌尖上的一夜》中的片段。小说出自于我的短篇小说集《最漫长的那一夜》第一季。《舌尖上的一夜》一万五千多字,在小说里我创造了对美食有病态追求的吃货杜俊。我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作“话痨”。
话痨,就是话多得不得了。在小说里,杜俊的人生历程,都是与舌头、与说话有关。他因为痴迷于吃、会说话,所以获得人生第一桶金,房地产的生意越做越大,发家致富。
但是,杜俊这人是有原罪的。吃是一种原始的欲望,食不餍足,是病态。所以,我给杜俊设置了一个情节,随着他对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说话的能力就越来越低,最后他再也不能开口说话,并且得了舌癌。从“话痨”到失语,其实是欲望与原罪的反噬。杜俊死于舌癌,是多大的讽刺啊。所以,看似随意起的外号“话痨”,也成了整个小说里关键元素。这个小小的伏笔,前后对照之下,升华了小说的境界。
(1)让伏笔得以前后照应
埋下的伏笔,只有呼应了,才会有意义。如果作者精心埋下了伏笔,却不知道怎么通过情节的推动,来回应它,那么这个伏笔,就会变成了普通的情节,没有特殊的意义。
当然,也会有些作者,觉得自己埋下一个伏笔,不回应就会浪费,于是就用力过猛,甚至让故事的走向变得不合理,强行去回应。最后,导致整个故事变形,质量下降。所以,为了让小说保持高质量的水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一下自己灵光一现的伏笔。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想必大家经常会听到这句话吧?一部杰出的小说,结尾常常会出人意料,看起来作者的结局是不合理,但细心去翻阅,却会发现出人意料的结局,其实是情理之中。作者早就用足够的细节,去暗示小说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所以,前后照应的伏笔,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故事逻辑合理性。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他的小说是最典型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类型故事。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语文课里曾学习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在小说的开头,欧亨利写到了天气恶劣、肺病肆虐,老人身体不佳。这些,都是对文中老人患病去世埋下了伏笔。
老人不顾自己的安危,给生命垂危的女孩画一片最后的叶子,伏笔有了前后照应,小说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
(2)用文学梗来做伏笔
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作家日常生活除了写作,还做些什么?以我本人为例,除了管理公司之外,就是大量的阅读。阅读的书籍有经典文学作品、历史著作等等。故事的灵感,往往会来源于阅读。
不管是经典小说里的人物,还是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IP。只要出现他们的名字,读者的脑海之中,就已经知道他们的命运走向何方。所以,作者也会用历史梗或文学梗,来当作自己小说里的伏笔。
用固定的文学梗做伏笔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是方便。这就像是作者跟读者,开了一个心知肚明的玩笑;第二,就是向自己喜欢的作家致敬;第三,也是我想要着重谈的一点,就是会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比如说,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漫画,里面就有大量的经典文学、海盗历史的梗。而这些梗,往往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海贼王》就不光是一部简单的少年热血漫画。
再举个例子,在《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小说里,有一篇叫作《北京一夜》。我从出租车司机跟我攀谈写起。因出租车司机的成长时代,受苏联文化影响比较深,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谈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谈到了书中美丽的女主人公冬妮娅,以及大家可能都听过的那句名言和男主保尔自杀的行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勾起出租车司机的往事,所以接下来司机要讲的故事,实际上是逐步地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致敬”,无论是被他伤害的女同学在长相和品性上和冬妮娅的相像,还是出租车司机幻想自己和女同学一同自杀的情节,这些早在小说原著开始就有了暗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了前后贯穿的一条叙事线索。这也是我创作这篇作品时,所精心设计的伏笔。
(3)将细节当作伏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喜欢写作的人,应该听说过这句话。这是古典文学里,惯用的写作方法。草蛇从草丛里爬过,不会留下足印,但肯定会留下痕迹。衣服里的灰线,平时很难看见,但却是无比重要。
这些隐晦的、难以被读者察觉的线索和伏笔,是串联小说的关键。有了细节,有了伏笔,一部小说才会面面俱到,无懈可击。《红楼梦》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句话诠释的最为精彩。
比如说第五回,曹公写到宝玉梦游太虚,引出了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探春、惜春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词牌名。
王熙凤的词牌名是《聪明累》。曹雪芹在词中是这样写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小说里诗词的唱和中,就大致地勾勒出王熙凤的性格与命运。
当然,诗词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细节。《红楼梦》里有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比如各自的人名,或写秦可卿死亡,每一回都有可玩味的地方。
所以,小说创作一定要在细节下足功夫。细节是小说里最好的伏笔。
今天我们在课中主要讨论了怎样制造伏笔,大致有三种方式:
1 .让伏笔得以前后照应。
2.用文学梗来做伏笔。
3. 将细节当作伏笔。
希望你在自己的故事里,好好斟酌,写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精心设计的伏笔,让你的故事变得前后连贯,明暗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