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结构由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组成。前面章节已经讲过了标题、开头和结尾。本章重点阐述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
标题重技巧,内文重结构。文章的内容脉络要清晰,让人一目了然。组织写作训练营,阅读学员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50%以上的文章逻辑混乱,有些文章读完之后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不懂作者到底要说什么。
一个人的文笔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但文章的标题和结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刻意练习提升的。
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层次和段落。层次是指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做意义段。段落是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
层次的组合方式分为纵向组合和横向组合。纵向组合,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横向组合,如空间顺序,并列关系等。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形式匀称,衔接紧密,节奏鲜明。
本章主要讲层次中的逻辑顺序及段落的衔接。
一篇文章由中心思想、材料、结构三部分组成。
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一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要足够丰富,才能论证中心思想。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合理组织材料,让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目了然。
文章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第一,外部结构,也就是文章的整体框架。第二,内部结构,也就是段落之间的衔接。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不仅文章的整体框架清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也非常自然。
文章的逻辑框架,就像是文章的骨骼,头要放在头的位置,手臂要放在手臂的位置。如果头和手臂的位置互换了,那么整个人看起来就会很奇怪。文章的逻辑框架也是如此,如果放错了段落的顺序,读起来也会很奇怪,并且会让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读者读一遍就能明白作者阐述的观点,而逻辑不清晰的文章,读完之后则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阐述什么观点,要告诉读者什么。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框架,让自己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清晰。
写作一篇文章,具体选择什么样的逻辑框架,是由写作主题,以及素材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一般材料之间的关系分为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根据素材之间的关系来选择写作的顺序。如果素材之间是并列关系,那么就采用并列的写作框架。如果是递进关系,那么就要理清楚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哪个素材先写,哪个素材后写,要弄清楚。不要颠倒了顺序。如果是对比关系,是先阐述正面的观点,还是先阐述负面的观点?想清楚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梳理写作顺序了。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每种逻辑顺序。
‖总分总
总分总是最常见的写作框架,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写作结构,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就教了总分总写作方式。你写文章的时候,运用过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吗?
总分总是一种三段式结构,是符合人类记忆的一种结构。开头阐述主题,表明总论点。中间部分阐述论点或者讲述故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结尾再呼应开头,升华主题。中间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和正反对比关系,但不能是包含关系或者交叉关系。总分总的结构也可以分为总分、分总。
总分总的文章在讲述分论点时,并列关系可以采用黄金三点法,也就是用第一、第二、第三形式阐述文章的观点。观点阐述结束,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结束了。另外,黄金三点法还可以写成黄金五点法、七点法等。像《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的结构就是采用黄金七点法的方式。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就相当于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就是阐述7个原则,每个原则之间是递进的。黄金三点法结构尤其适用于干货类文章。
另外,分论点也可以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以及正反对比的关系。
我之前写的文章《大学生,如何在毕业前攒下8万块?》就是总分总文章的例子。
大多数学生都是毕业即破产,但有些人,在毕业时已经存下了不少资产。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朋友莫琳,她在19岁就实现了经济独立,在研究生毕业时已经攒下了8万块。对比我自己的经历,真的是汗颜。我自己研究生毕业时是负资产,第一个月连房租都交不起。
当我得知莫琳在毕业之前就攒下8万块时,我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那莫琳是如何攒下这8万块的呢?
第一,家教,人生的第一桶金。
莫琳的第一桶金当然也是家教。她有着8年的家教经历,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孩子,高考生还是考研者,她都能一一从容应对。即使研究生毕业第一年上班,她依然是白天上班,晚上做家教。
第一份家教的雇主是一个小型教育机构,离学校大概一小时车程,每天下午四点半坐上唯一一班通往教育机构的公交车,五点半到站,六点到八点上课,然后又要赶八点半的末班车,九点半下车步行回寝室,到寝室时十点左右。
每天两小时的授课所得仅为人民币五十元,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她中途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她的第一份家教为她后来整整8年的家教经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家教的收入,莫琳在大二时就可以养活自己。她说,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可以养活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自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把控自己的人生。
第二,学校的勤工俭学。
除了家教,莫琳同时也申请了勤工俭学。在学校勤工俭学的经历是她的职场第一课。
很多人觉得勤工俭学就是打杂,混混时间罢了,而莫琳却做得非常认真和出色。莫琳觉得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是你的态度。
勤工俭学的工作之一是整理档案。整理档案的事情很琐碎,很多人常常会出错。但莫琳从来不出错,而且做得既快又好。因此,莫琳也负责给新人或老师培训如何整理档案。
因为莫琳出色的工作,老师非常信任她。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就把办公室的钥匙给莫琳,她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
这个经历让莫琳意识到,当你获得别人的信任时,你就能提高自己的自由度。获得了老师的信任,她可以选择自己有空的时候去整理档案,而不是在固定时间。
勤工俭学的经历也让小小年纪的她认识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种,如果你把事情做好,选择哪种道路都不会差。
第三,奖学金,人生储备金的重要来源。
莫琳存下的8万块中,一半是奖学金的收入,有国家奖学金、课题费,还有参加比赛获奖的奖金。
也许你会好奇,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家教、勤工俭学上,哪里来的时间去学习,没有时间学习怎么可能拿到奖学金?
每天做完家教回到寝室后,她会利用睡前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还会每天看财经节目或者美剧。白天上课也不会瞌睡,因为她要好好听课,拿奖学金。
而每次进入期末备考阶段,她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4小时,凌晨2点到6点。
所以,莫琳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多次拿下各种奖学金。她觉得,在学生时代,只要稍微多努力一点,就能拼到自己设定的目标。
第四,500强企业实习。
莫琳在毕业之前,不仅攒了8万块,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习经验。
她从本科毕业之后就开始实习,在研究生期间在3家不同的世界500强公司实习。从前面莫琳勤工俭学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莫琳做每一件事都会做到极致。她说,我做的事情就是能比别人做得好,老板自然能看到我的价值。
在实习期间,她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会非常认真地观察同事和老板的做事风格。第一任老板是一位优雅的女性,她有着自己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外墙是玻璃的。莫琳每天在观察她,她发现老板的办公桌非常整洁,而且工作的每时每刻都是挺直腰背非常优雅地办公。
莫琳从老板身上学到了这些优点,她的办公桌也非常整洁,而且工作时也是挺直腰背,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当别人问起,她自信地回答:“因为我上一任老板就是这样的。”
在实习期间,她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受到每位老板的认可和赞赏。
当她毕业进入职场时,已经能够在职场独当一面了。而与她一起毕业的同学,却需要从头开始学起,她自然就能脱颖而出。
如今的莫琳,工作两年,在一家世界500强外企担任总经理助理,而销售部的老大又希望她去销售部工作。莫琳的职场发展得风生水起,尽管她是才入职两年的新人。当我与莫琳谈话时,她给了我很多职场上的建议,虽然我们是同龄人。
莫琳在19岁实现经济独立,毕业之前攒下8万块,钱虽然不多,但她所有的经历让她更加自信,更有底气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像她这样活得如此认真的女孩,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素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先讲谁,后讲谁,是没有区别的。
并列式的文章结构是自媒体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尤其适用于讲故事。很多10w+的文章通常是写3个故事,3个故事之间是并列的。每个故事加上自己的思考,在结尾的时候总结几个金句,升华主题,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3个故事+评论。评论可以穿插在故事与故事之间,或者也可以直接在文末进行升华,由故事来引出道理。我们小时候所看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都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的,且道理一般都放在文末。
并列结构特别适合写情感类的文章,或者是通过讲故事来阐述道理的文章。
用一篇文章来举个例子,我所写的一篇阅读量10w+的文章《你的时间格局,决定了你的人生》就是采用并列框架来写的。
1
潇潇和我是和君商学院的同窗好友。她是某国资集团投资部资深投资经理,是清一色男性投资经理中唯一的女性。
某日午后,在商场的星巴克咖啡店里,身怀六甲的潇潇娓娓道来她误打误撞进入投资领域的经历。
潇潇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甘肃一家国企集团的海外投资部。
合作伙伴是高盛、渣打等世界知名投资银行的优秀人才。她被顶级投行从业者的风度、睿智、眼界等深深吸引。从那时起,她在心中暗下决心: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潇潇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报考了被誉为“全球金融第一考”的CFA考试,并且是全公司唯一报考的人。
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每天都要加班,有时甚至加班到凌晨。但不管下班多晚,潇潇都会抽出时间自学CFA。在没有参加任何培训课及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她以自学的方式拿到了CFA三级证书。
工作两年,她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裸辞。
她的同事们立刻开始冷嘲热讽:就凭你,也能在上海找到工作?放弃这么高薪稳定的工作,真是傻子。
潇潇没有理会同事们的嘲讽,一个人拖着两个行李箱,坐上南下的火车,只身来到上海。
她一个人在上海人生地不熟,又恰好遇上金融风暴,金融人士纷纷失业,找工作的过程异常漫长。
潇潇一个人住在7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在深夜里痛哭,耳畔响起前同事们对她的冷嘲热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潇潇在上海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经过5年的努力,她成为部门唯一的女投资经理。
当年嘲笑她的同事一直在原来的工作单位。最近,公司重组裁员,一些同事给潇潇打电话打听上海的职位。
多年后,同事们才发现,当年的潇潇是多么有远见,她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却也是成长最快的道路。
他们直到重组裁员,才发现外面市场变化很快,自己工作多年技能却没什么提升,在求职市场完全没有优势。
潇潇是一位有时间格局的人,即使有一份看似稳定高薪的职位,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愿意去迎接更具挑战的职位。她相信,未来的那个“她”,一定会感谢现在拼搏的自己。
2
Miki是一家花艺店的老板,住在我家附近。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陷入知识焦虑,每天过得忙碌而焦虑。
Miki是个另类,别人晒努力加班来获得老板关注,她却每天晒鲜花,晒她和猫咪的合影,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
曾经的Miki也是忙碌的都市白领,在一家外企从事销售工作,业绩好,工资高,管理着几十个人的销售团队。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她决定辞职,放弃原本高薪又体面的工作,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毅然走上了漫漫创业之路。
她说:“所有看似光鲜亮丽的东西,其实都有你意想不到的艰辛和不堪。职场是战场,亦是围城,之前的销售工作,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出差、应酬和交际上,马不停蹄、身心俱疲。”
而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辞职后,她选择过一种慢生活,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她去学习插花、品茶、绘画。在一次插花课上,她发现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并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插花让她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得到了解脱。
她灵光一闪:何不开一家文艺范儿的花艺店?这既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可以重拾过去的爱好。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的花艺店就开张了,从采购到花店的布置,全由她一个人搞定。
一个人经营一家花店并不容易,甚至比之前的销售工作还要忙。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去花市采购鲜花,亲自挑选高品质的花朵。每日研读花艺杂志,做笔记、找灵感、出设计。
Miki不仅深深热爱现在的生活,也通过花艺一点点编织着花园小屋的梦想。
她希望人们来到她的花园小屋,可以摘掉伪善的面具,卸下沉重的压力,赏花鉴花,身心安宁,大脑得以思考或放空。
有着长远时间格局的人,终究能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
3
宋依霖是我朋友圈里的一位冠军运动员。认识宋依霖,是因为她参加了我组织的“21天爱上写作训练营”。她是职业高尔夫运动员,国家运动员,2015年海南公开赛冠军。
我曾问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她笑着说,挫折多得数都数不清。
她在14岁时就定下了目标,要成为职业高尔夫运动员。可是这五六年来,漫漫业余路上总是和冠军失之交臂。直到2015年,她才获得人生第一个业余公开赛的冠军,为她的业余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期间的挫折和困难可想而知。
有不少和她一起练球的朋友,一开始打得很好,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忍受,开始自暴自弃,泡夜店、醉酒,最后放弃了打球,遗憾地离开了球场。她是少数几位从业余选手转为职业选手的人。
依霖说:“高尔夫比赛,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先学会输,才有机会赢。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打下去。她的目标是参加日本巡回赛和美国巡回赛。
有时间格局的人,不会被眼前的困难阻碍,更不会因为生活中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放弃了努力,因为有更远大的目标在召唤着他们。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
有些人,愿意努力十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有些人,即使21天都坚持不了。
那些有着惊人毅力的人,其实,只是他们有更大的时间格局。时间的格局不同,人生的境况也会有很大不同。
时间格局不高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得失和利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因此,年复一年,只见时间流逝,不见个人成长。
而时间格局高的人,不仅会思考今天发生的事,还会思考2年后、5年后、10年后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眼前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
就像马云曾说:“阿里巴巴不是这两年做成的,是15年以前我们的思考,坚持了15年,才走到了今天。”
10年前的思考和10年的行动,铸就了今天的你。同样,10年后的你,也是你现在每一天的思考和行动铸就的。
你拥有什么样的时间格局,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递进式结构
文章的内容逐层深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一是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以下为《不求甚解》的全文。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都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也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两遍还不懂得,读三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正反对比结构
以下就是一篇用对比结构来写作的文章《做不喜欢的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有没有想过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正在侵蚀着你的身心?
朋友小伊研究生毕业,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入职一家世界500强外企。500强外企的管理培训生,羡煞旁人。
除了本职工作,小伊在业余时间还做着很多事情。我与她频繁见面,是因为我俩在一起采访职场女性。每次见到小伊,她都充满活力,她的自来熟和热情,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创造轻松热络的氛围,与采访嘉宾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我十分羡慕小伊,在名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当我和小伊一起去采访一位职场女性时,小伊坦言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都不愿意起床,因为心里非常抗拒上班。
她每天早上6点钟挣扎着起床,7点钟坐班车,8点半到公司,下午再坐班车回家。每天通勤需要花费3个小时。但这不是她讨厌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她所在的部门是机器人研发,每天要去车间看生产线运转情况。每天面对机械臂这些冷冰冰的机器,对她这种热情洋溢,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极大的束缚。
工作时,坐在格子间里,常常走神,工作没有动力,能拖就拖。
她心里对这份工作的抗拒,都反映在她身体上。
严重脱发,每次梳头,头发就会掉一大把。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何时生出不少白发。
每个月定期失眠,整夜整夜睡不着。常常连续好几天失眠,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有时实在吃不消,只能向领导请假,虽然知道领导对她有意见:刚入职的新人,工作这么不上心。但她的身体实在是扛不住了。
有时候,她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莫名其妙对家人发火。她知道这样的行为会伤害家人,可就是忍不住。心中的郁结无法对他人倾诉,只能对家人发泄。
下班回到家,就会瘫倒在床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当她讲述这些时,我很震惊。我从未想过一份工作居然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虽然,她工作压力并不是那么大,也不常加班,只是心里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每天早晨要6点起床赶班车。
如果她不说,我并没有发觉。相反,我每次见到她,她都是精神饱满,像打了鸡血似的。她说,因为这些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开心,全情投入,做这些事情简直就是享受。
采访的职场女性恰好是校友学姐,小伊袒露自己很喜欢学姐在做的事情。学姐说,她正好需要招聘新员工。她强烈表达了想要加入学姐的团队。作为旁观者,我看到她与学姐沟通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她之前描述的工作状态完全不同。
在回去的路上,她兴奋地说:“我终于可以辞掉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我说:“可是这份工作薪水比你原来的工作低很多。”
她不以为然:“能做我喜欢的事,又能养活我自己,我就很满意了。我很早就想辞职了,就算没有这份工作,我也会把原来的工作辞掉。我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
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本以为,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无非是打打酱油,混混日子,没想到身体居然会起如此大的反应。心理影响身体,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说明真的应该换工作了。
她原来的那份工作,是多少应届生梦寐以求的岗位,也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岗位。可是不喜欢,岗位再好对她而言也没有吸引力。
有些人,早已经辞掉不喜欢的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小羽是我和小伊一起采访过的女性,她经营着自己的花店。她曾是外企的销售,业绩非常好。销售需要常年出差,在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她实在不想要那种忙碌的生活,想要调整,向老板辞职。老板不同意她的辞职,先给了她3个月的假期调整状态。3个月后她依然不愿意回去上班,假期延长到了6个月。6个月之后,她还是辞职了。在休假期间,她学了插花,抓住了偶然的机会,在1个月的时间里,将自己的文艺范儿花店开了起来。
开花店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工作,店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工作的忙碌程度,并不输于之前的销售工作。小羽很喜欢现在的状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忙一点儿也很开心。况且,现在的时间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一切都可以自己掌控。
忙碌并不是不喜欢一份工作的主要原因,终究还是不喜欢做那份工作时自己的状态。当工作状态是敷衍、完成任务万岁,不愿意进步时,说明自己对于这份工作,并没有太大的热情。
我并不是要劝你立刻就辞掉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裸辞。不管是小伊还是小羽,她们辞职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现实世界里,即使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该直接甩手,撂挑子不干。在成人的世界里,除了喜欢与不喜欢,还有责任和生存压力,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需要为自己负责,需要养活自己。
人生真的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投入精力和热情。而不是在不喜欢的工作上耗费心力。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简单,但非常值得。终有一天,我们会以自己心安理得的方式,在喜欢的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