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章中,我们假设通过阅读前两章的内容,你已经权衡了个人出版的利弊,并做出了自己出版的决定。如果不是这样,直接跳过这一章也没有关系。
你还在吗?太棒了。不过,必须提前提醒你注意:在你阅读这些文字时,这一章的内容可能已经全部过时了。
这几乎是必然的。出版行业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独立出版领域(这里独立出版指的是个人出版。有时,这个词也会被用来指代独立书店。对于独立创作者来说,这种混用有时会导致全是传统商业出版社作品的“独立畅销榜单”格外令人困惑)。
因为一切都变化得太快了,所以我更倾向于给你方向性的建议,而不是介绍具体的操作。你必须自己搜集最新的信息,但我至少可以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这就开始吧。作品已经完成了。下一步做什么呢?
编辑你的作品。
你的作品已经完成了。进行修改和润色之后,手稿在你看来已经无懈可击。如果是与商业出版社合作,这样的手稿就可以直接提交了。
(也许你已经提交了,一次、两次甚至二十次,正是由于不断被商业出版社退回,你才决定走独立出版的道路。这完全没有问题。无论有没有提交过,至少你对手稿已经满意了——尽管截至目前没有太多人和你持同样的观点。)
哪怕手稿一提交,出版社就热切地提出与你签约,编辑校对的过程也还没有完成。会有一位编辑对手稿进行审阅,然后提出各种各样的修改建议——删除这个、扩写那个,这个词用得太多了,这段对话不够生动,等等等等。这些建议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但一趟折腾下来,手稿总会发生一些变化。
也许是好的变化——但不一定,有些编辑会把作品越改越糟糕,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审校都能提升作品的质量。
但如果是个人出版,要如何让稿件达到理想状态呢?
你可以专门聘请一位编辑。
哪怕是和传统出版商合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过去,出版行业的节奏远没有现在这么快,编辑还有时间对手稿进行详细审阅。他们会对手稿进行语言编辑,然而如今由于时间关系,几乎已经没有人这样做了。现在的编辑不仅要负责寻找适合出版的作品、图书的市场推广,还要出席销售会议并跟进作品出版的整个过程。
你也许听说过麦克斯韦·珀金斯帮助年轻的托马斯·沃尔夫在成堆的手稿中筛选提炼出《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 Angel)和《时间与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的故事。麦克斯韦·珀金斯已经去世很久了。如今,这个能让麻雀变成凤凰的行当已经后继无人。
如今,美国的出版社不停地相互收购,缩减人员编制,许多在创意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老手不断被成本低廉的年轻人所取代,许多行业内最优秀的编辑连找份工作都很困难。
一直以来,很多前编辑会去经营文学代理机构。最近,不少人成功回到了编辑岗位——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为他人提供编辑服务。出版社和代理机构都会给他们介绍客户,有些作品一定要经过专业编辑审阅修改才能出版。
另外,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因为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专业修改也成了他们的客户。
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在出版行业颇具声望的资深编辑做自由编辑已经十年了。上次见面时,他向我透露,如今他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来自计划自己出版作品的独立作家。
“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欺骗,”他告诉我,“相当于上了新时代付费出版社的贼船。但我逐渐意识到他们的做法并不荒唐,这也让我工作起来更加轻松,更具成就感。我可以完全专注于提升手稿的质量,无须强迫自己去迎合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那些愣头青们乖张的喜好。因为无须担心能否出版的问题,我只要一心做出读者喜爱的作品就可以了。”
如何判断我是否需要专业编辑的帮助呢?如何寻找这样的编辑呢?
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很多提供此类服务的编辑。做出选择之前,你最好查一查他以往的表现和各方面的经验。另外,参考其他独立创作者的评论也很重要。
事实上,这一招屡试不爽。也许在选择个人出版之前,你就应该打入这个团体了,也就是多花点时间阅读博客文章或加入以个人出版为主题的在线社区。
你会遇到无数问题,我在这本书中无法对它们一一进行讨论和解答。值得庆幸的是,有很多人都愿意为你答疑解惑。有些人给出的答案更加可靠,你必须自己对信息进行筛选,不过无论做什么都免不了自己判断,不是吗?
赶紧关注以下这些博主:
乔·康拉斯、被动人士(The Passive Guy)、迪恩·韦斯利·史密斯(Dean Wesley Smith)、克里斯汀·凯瑟琳·卢什、巴里·艾斯勒(Barry Eisler)、休·豪伊(Hugh Howey)、李·戈德堡(Lee Goldberg)。
这样就算是入门了,后面你就可以自主探索了。到后来,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在网上花掉太多时间,那时别忘了注意控制;这期间,你一定会很有收获,阅读这些内容总比看猫咪视频或者和陌生人吵架更有意义。
嗯,我问的是——
啊,对。让我们回到这个话题。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聘请编辑呢?
你得找一个人来读你的作品,这个人和你必须亲疏得当,既愿意评估你的作品,又能不带感情色彩地直接告诉你真相。首先,排除亲人和爱人。选经常读书的人,最好对你尝试创作的作品类型有所涉猎。在写作小组里,给你积极而中肯的评价的人是最佳人选。
对你的问题进行一下确认:你问的其实不是你认为编辑有用吗,而是你觉得我有必要请编辑吗?
如果确有这样的疑问,你可以了解一下市场上的自由编辑,以及其他独立作家对相关体验的评价。找到获得好评的编辑之后,你可以给他写一封邮件介绍自己的作品。如果对方感兴趣的话,可能需要支付一笔评估费,这是因为编辑必须花时间仔细阅读你的作品才能给出相应的建议,为此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无可厚非。
文字编辑和校对
假设你的作品无须大量文学上的编辑与修改,情节无明显漏洞,人物形象丰满,语言流畅,对话真实。
恭喜!你已经离终点线不远了。
别着急,你可能还需要一位文字编辑的帮助,由他确保纸质或电子手稿语法正确,体例统一,符合行业规范。
没想到我也有向你们推荐文字编辑的这一天,多年来他们一直是我斗争的对象。爱默生(Emerson)曾说过,只有目光短浅之人才喜欢追求绝对的一致,他们会修改对话中的语法错误,会把创作者精心安插的逗号移到莫名其妙的位置,是纠结于细枝末节的强迫症患者,在我看来,文字编辑就是这种人。
一九八六年我自己出版《为人生写作》时,制作人让我给文字编辑预留大约三百美元的预算。“等等,”我说道,“如果不请文字编辑的话,不仅可以省去和他争执的麻烦,还可以节约三百美元?”
当时的我说到做到,没有请文字编辑审校稿件。我的作品很有可能前后不一致,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章节多次出现,有时加连字符有时不加,但说实话这些我真不在乎。
然而我的莽撞轻率并不值得效仿。你可以通过独立创作者的线上社群寻找价格适中甚至是愿意服务置换的文字编辑。
服务置换更适用于校对业务,这是避免拼写与事实错误的最后一道防线。
即便反复审校,总有一些错误能一次次逃过审稿人的眼睛。我已经与你们分享了我弄混《窈窕淑女》和《蓬岛仙舞》的故事,最近还有人跟我说起了唐纳德·E. 韦斯特拉克的多特蒙德(Dortmunder)系列犯罪小说,其中讲到,一班窃贼从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登上了前往长岛(Long Island)的列车。现在前往长岛的火车全部从宾夕法尼亚车站(Penn Station)出发,这一点只有纽约人才会知道。然而,唐纳德是纽约人,我和这部作品的编辑及出版商也都是纽约人,整整二十年我们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收到这封邮件不到一周,《纽约时报》就发表了相关的报道,长达十一英里、连接长岛铁路和中央车站的隧道正在建设当中;该项目将于二〇二二年完工。)
在出版之前,你会反复阅读自己的作品,也会找到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然而,遗漏是不可避免的,自己校对自己的作品,效果不会特别理想。这是你的作品,你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你的眼睛无法完全保持客观。
拼写检查软件对审校很有帮助,拼写检查能够发现的问题——比如某个单词字母顺序都不对的句子——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有些错误用拼写检查软件也查不出来,比如写“不能(can’t)”的时候遗漏撇号 ,把“霉菌(mold)”写成“模具(mould)”,或者把“狗”写成“猫”。
也许会有熟人愿意校对你的作品,他不收现金,只要在致谢中被提到即可。你也可以和其他独立作家相互校对,否则你们自己校对自己的作品效果多半不好(你们俩最好都没有诵读困难的毛病……)。
调整作品格式,准备电子出版
Kindle、Nook、苹果、Kobo、Smashwords、Draft2Digital等电子书销售平台都有操作简单的电子图书发表网站,哪怕头脑或手脚不太灵光,也能进行顺利操作。大多数此类平台都接受各类word文档,上传后自动将文件转换为epub或mobi格式。
光转换一下是不够的。
想方便读者阅读的话,电子书必须进行格式调整。不幸的是,很多为格式转换准备手稿的人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在众多因格式而遭遇滑铁卢的电子书中,有不少是一线传统出版社推出的作品。
(没错。他们出版电子书时会对手稿肆无忌惮地进行修改,分成时小气至极,通过标榜自己专业来搪塞一切质疑。更过分的是,他们甚至连一部像样的电子书都做不出来。我读过一本段间双倍行距的电子书。每一段都是这样。如此排版,全是对话的页面简直吓人。还有从头到尾全用斜体的。)
要怎样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有两种方法。你可以聘请专人负责排版或者自己来做。
排版并不难学。乔·弗里德兰德(Joe Friedlander)出版了很多个人出版方面的书籍,涵盖了排版等与图书设计相关的各类话题。杰伊·W. 马努斯[Jaye W. Manus,来自QA制作(QA Productions)]在排版和图书制作上造诣深厚,通过自学在排版方面积累了不少真知灼见;而且,她还定期发布博客文章,与所有关注她博客的有品位人士分享她的秘密。
我建议至少尝试一下自己进行排版。若是恰好喜欢这项工作的话,你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还多了一项副业,未来可以为其他独立作者提供排版服务。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排版对你来说太过麻烦,你也可以果断决定聘请专业人士。
我就是这么想的。要怎么找专业排版员呢?
在自出版的世界寻找各种资源的方法都大同小异。请新老朋友介绍或浏览留言板、博客和网站。比较服务和价格之后,做出决定。
有一点要注意:
选择委托创作(work-for-hire)模式。委托创作意味着所有服务明码标价,支付费用之后著作权完全归委托人所有。创作时,千万不要这样卖掉你的作品——你的作品就是你的资产,你有权永久性地分享它带来的一切收入。
同样,与排版员、营销专员和公关专员打交道时,还是不要轻易地提供利润分成为好。
对你来说,这种合作模式也许更具诱惑力。毕竟,如果允许这些人抽取未来收入的百分之一,你就不用一次性向他们支付报酬了。由于作品的表现直接决定他们的收入,这些人也会尽力做到最好,不是吗?
没这种说法。只有无论报酬怎么结算都能保持一流水准的人才值得合作。你会向他们支付合理的报酬,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有百分之百的控制权。
封面设计
设计封面的成本从几美元(购买一张素材照片自己设计)到几百美元(聘请设计师为你的作品定制一张专业的原创封面)不等。综合考虑,我不建议在封面上投入太多。
封面有多重要呢?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对于在实体书店或者桌面上展示的图书来说,封面非常重要。不久之前,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计算在书店拿起某本书进一步查看的顾客最终购买该书的比例。我记得,最终选择购买的比例相当高,这也从反面揭示了一条更加确凿的定律:在没有拿起作品查看的顾客群体中,最终购买作品的人数为零。
封面不是决定读者是否会拿起某本图书的唯一因素。你的名气,作品的知名度和口碑,都会影响读者的决定。不过,作品每一次被读者拿起,多少都有封面的功劳。
这是实体书店的情况。然而,一旦选择个人出版,你的作品就多半无法进入实体书店。在线上平台上,封面有多重要呢?
显然没那么重要。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时,它不是一本书的大小。销售电子书时,书名和作者名要能一眼看清,作品类型也要一目了然。封面美观固然好,但仅凭封面并不能让人产生购买欲望。
对于按需印刷的平装本来说,由于最终会被制作成实物,封面要更重要一些。也许在销售时,顾客看到的还是指甲盖大小的小图,但一旦购买并收货,看到的就是正常大小的封面了。读者已经支付了货款,一般不会因为封面难看而选择退货,但优秀的封面可能会让他更喜欢这部作品。
我曾与“硬犯罪”(Hard Case Crime)合作发表过不少作品,他们优秀的封面无疑对销售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线下线上都是如此。特别在意这方面的顾客会购买实体书,但“硬犯罪”的封面确实也能刺激电子书的销售。
出版电子书
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有了编辑、排版、校对全部完成的手稿和设计好的封面之后,就可以发表作品了。
你很可能会选择印制按需印刷的平装本。此外,电子书是一定要出的。电子书是现代独立出版行业的主力军,作者可以轻松地面向世界销售自己的作品。
各类电子书出版平台大幅降低了独立出版的难度。Kindle和Nook不完全相同,但操作都很简单。Kobo也很容易上手。苹果的平台相对比较复杂,Google Plus则深奥至极,我至今还没有弄明白。
我建议你直接在Kindle上出版,然后用Draft2Digital或Smashwords之类的工具在Nook、Kobo、苹果以及其他小平台上发表作品。
你也可以选择在Kindle上独家发售。亚马逊一定会鼓励你这样做,勾选Kindle Select、在一段时间内授予亚马逊独家经销权的独立作者,最终会获得亚马逊给予的一些额外福利。
好迷茫。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不知道。
什么???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是在2015年11月写下这些文字的,除非你此刻站在我身后现场阅读,写这本书的我和读这本书的你之间是有时间差的。你阅读这本书时,独立出版的世界很可能已经面目全非。
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亲身经历:
二〇〇九年,我尝试通过Kindle直接出版(Kindle Direct Publishing)的新媒介发表一些早已绝版的老作品。这些作品排版和封面设计都很粗糙,销量也十分有限,但光是老作品能有新读者就足以令我欣喜万分了,更别提每个月还能获得一小笔额外收入了。
次年,有一家名为“开放道路综合媒体”(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简称ORIM)的新公司与我接触。这家由顶尖出版人简·弗里德曼(Jane Friedman)创立的公司提出接手我已出版的几部作品,并将其他绝版作品陆续出全。扫描、校对等出版前的准备工作全部由他们承担。他们会为这些作品设计封面,将它们上传至电子书平台并拍摄精美的宣传视频,最终他们会与我平分利润(在收回初始成本之后)。
这似乎是一笔不错的买卖。确实如此,不过,我的代理人精明地给合同加上了五年期限,二〇一五年合同到期之后,我选择了不再续约。时代变了,如今我无须支付高昂的费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原本由开放道路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事实上,我一直在自己出版没有交给开放道路的作品,而且对结果相当满意)。我渴望自己做主,想用自己制作的封面替代他们常用的千篇一律的图片,想要随心所欲地调整价格。
还有,我不想把50%的利润拱手让人。
变化发生得很快。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变的领域里。我现在推荐的公司到了你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倒闭了。就算还存在,商业模式说不定也已经发生了改变。
这一切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确实。
但是别担心——你能搞定的。让我们明确这一点:无须外援就可以独立完成一部小说的你,哪怕没有我的帮助,也一定可以在瞬息万变的独立出版世界中畅行无阻。关于如何出版电子书,你一定会找到答案,哪怕犯一两个错误,你也能及时找到补救办法。
出版按需印刷的平装本也是一样。
出版平装本
在我看来,电子书都已经出了,制作一些按需印刷的平装本简直再自然不过了。实体书可以让整个出版过程更加真实。你可以把它捧在手上左右端详,放在架子或者咖啡桌上仔细欣赏。
还可以送给亲戚朋友(电子书确实也可以送人,就像也可以给母亲寄电子生日卡一样。但感觉总是略有不同的,不是吗)。
还有,你准备怎么在电子书上签名呢?
电子书革命孕育了当代独立出版行业,降低了自出版的成本和难度,拓宽了此类作品走向读者的渠道。按需印刷服务紧随其后,降低了平装书出版的成本和难度。
一九八六年出版《为人生写作》时,我一笔订单就是五千册,而且必须一次性向印刷厂支付全款。几个月之前,通过亚马逊的CreateSpace部门出版《今日悬疑小说》时,我需要支付的费用只有排版员制作作品封面和内页电子版的酬劳(这比电子书排版要复杂一些。尽管CreateSpace和Ingram的Lightning Source都可以一步步引导创作者完成这项工作,我还是不愿自己尝试)。
我无须支付印刷费用,因为一本都还没有印呢。按需印刷就是有订单才制作的意思,顾客支付的部分费用会被用于承担印刷成本。
一旦上线,按需印刷的平装本和电子书一样几乎不需要任何维护。你每个月都会收到账单和付款,和电子书一样,此类平装本在线上销售平台永远不会缺货。一方面,与存在于虚拟空间的电子书不同,这是一本实体书,由纸张和油墨而非电子脉冲构成;另一方面,它又和电子书十分相似,是一颗埋藏在干燥土壤里的种子,一旦有人点击购买,就会生根发芽,在沙漠中绽放。
出版有声读物
在这本书的第一版中,我根本没有提到有声读物,这是有原因的:有声读物当时尚不存在。除了《盲人用有声读物》(Talking Books for the Blind)——一套可以在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借到的录音,用耳朵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有声书已经成为小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有声书的机构也遍地开花——而且,和他们的文字出版同行一样,喜欢无休无止地相互收购。这一领域不断变化——这话听起来耳熟吗?——技术也不断更新换代,从磁带到CD再到MP3音频文件下载。
读者也在不断进化。
我在此前的章节中没有讨论这个话题,这是因为尽管愈发重要,有声书还是属于附加产品。与传统出版社签约时,作者一般会将有声书的版权授予出版社,收入则由双方共享。作者的版权必须先冲抵出版社支付的预付款;超过预付款数额的部分就会成为版税,每半年一次与其他收入一起由出版社结算。
如果是独立出版呢?
理论上,你可以把有声书版权卖给相应的出版机构,但我觉得你还不如去南极卖冰块。
在主流出版社发表的处女作被制作成有声书的可能性也不大,但组稿编辑至少还会看一眼。独立出版的处女作连这样的待遇都得不到。
所以发表有声书看来是不太可能了,对吗?
通过有声书出版商确实不大可能。但你也可以选择和电子书及平装本一样的发行模式,也就是独立出版。
目前,我只知道一种独立出版有声书的途径——不过几年前一种也没有。ACX是有声书领域领头羊Audible旗下的独立出版部门。(Audible本身是亚马逊的一个分支。)Audible的ACX相当于亚马逊/Kindle的KDP,他们人性化的网站上有整个出版流程的介绍,比我解释得清楚多了。
ACX提供两种选择:你可以在家搭设录音棚,自己完成作品录制,也可以选择和ACX播音员合作制作有声书,一次性支付酬劳或与其分享版税。
除非你非常擅长朗读,还会录音和剪辑,否则还是与播音员和制作人合作比较好。如果有人愿意以分享版税的方式与你合作,你就无须一下拿出几千美元了。至于哪种方式长期效益更高,这取决于有声书的销量如何——这种事情从来都难以预测。
如果选择自己出版作品,电子书是肯定要的,按需印刷的平装本基本也是标配,但有声书可以缓一缓。等到作品的表现证明有声书的市场潜力之后再制作也不迟。
这就是独立出版的概况。
然而,一切都有可能说变就变,撰写最后几章时,我再次意识到自己写下的一切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过时的信息。因此,冒着因太啰唆而被批评的风险,我也要再强调一遍出版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
这本书的前十四章旨在帮助创作者把想要写小说的念头转化为六万字的叙事和对话,这些内容从第一版上市的1978年到现在几乎没有发生多少变化。我确实就出版界的新现象对原文进行了一些扩充,但用电脑取代打字机并不会改变写作的本质。对于创作来说,最关键的一直是构思情节,寻找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以及坚持不懈直到完成。这一点从1978年到现在都不曾改变过,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也都不会改变。
然而这一定律并不适用于这一章和前两章的内容。电子书的受众群体会进一步扩大吗?还是会缩小?之前有一位早期的电子书爱好者告诉我,他现在更倾向于购买实体书,在他看来,电子书类似CD,实体书则是黑胶唱片。尽管无法用语言解释,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感觉。而且,当今出版业所经历的迅猛变化并没有静息的趋势。
你必须有自学的能力,这是这本书所表达的最有价值的观点。哪怕不选择独立出版,这种能力也很重要。哪怕作品被传统出版社接受,你也需要承担自己为作品造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