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西西比州的首府杰克逊,一个炙热夏日的午后,我将车泊在一排房子前,坐在车里望着那一栋和两边都不尽相同的房子。这是一栋老房子,坐落在旧学府对面街道的参天大树下。我看向那栋老房子,如同其他三三两两驻足的人,猜想里面住着一位老太太。这便是尤多拉·韦尔蒂的家。
当时,我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作家协会上做讲座,一个倒霉的家伙被指定开车载我来到这儿,我们在屋外看着这座老房子以及它漂亮的草坪,好像有什么事情会发生似的。事实上并没有,我也没料到到底会有什么事。但我认为,我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向我同行的伟人致敬。
韦尔蒂在我拜访后不久便仙逝了,她和弗兰纳里·奥康纳、威廉·福克纳等一同被认为是南方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几人都在写作的艺术及技巧方面造诣极高。在创作过程中,对背景和描写炉火纯青的运用让他们在文学界享有盛名。韦尔蒂更是出类拔萃。我突然想起那个夏日的午后,站在那老房子前,大树环绕,心情愉悦,这简直就是讲述南方故事的绝佳背景。布兰奇·杜波依斯和斯诺普斯上校站在宽敞的门廊前,手握薄荷酒,木兰花的芳香,耐用的粗石路,一切都用一种令人信服、温婉舒适的声音娓娓道来。优秀的作家会将这样的场景运用到故事发展中去,以衬托其他方面。
那么,在涵盖大量内容的小说撰写中,你要如何进行时间和地点描写呢?让我们拜读一下韦尔蒂的杰作《熟路》(A Worn Path),看她是如何描写一个上了年纪的黑人老太太在去城里为孙子买药的路上喃喃自语的:
“美美地走吧。”她说,“这是个舒服的地方,这是段舒服的路程。”她沿着车辙,摇摇摆摆地走过了寂静、裸露的田野,穿过一小排又一小排挂着银灰枯叶的树木,路经一所又一所由于日晒雨淋而颜色银白的小屋。小屋的门窗上都挡着木板,像一个个中了魔法的老太婆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在它们的睡梦中走过。”她起劲地点着头,说道。
这段地点描写犹如老太太本人一样,无比真实。句中用了一系列形容词来衬托这片荒凉之地——舒服的、寂静的、裸露的,以及用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颜色——银灰色的枯叶、银白的小屋,这些颜色都很特别,能让人感受得到年岁已久。韦尔蒂两次用到了“银色”,她本可以只用一次。但是她想要让我们进一步感同身受,让我们看到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和那位疲惫不堪的老人。韦尔蒂使用了拟人手法,小屋“像一个个中了魔法的老太婆”,老太太就像“在它们的睡梦中走过”一样。在遣词方面,韦尔蒂尝试用少量的词语,似乎每个词都是费了不少力气,就好像那位老人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所有这些元素——精美的措辞、大地的召唤、语言的雕琢,甚至是疲惫不堪的心境,让老太太进城买药的这段路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让读者为之着迷。
在撰写小说或故事的过程中,你可以借鉴韦尔蒂通过故事的背景和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做法。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能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故事更加饱满。以下三种方式能够帮你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利用背景和描写突出文章主题,传递故事情感基调,激化矛盾。
厄普顿·辛克莱在小说《屠场》中意图整改肉类加工业,哈里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在《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中希望废除奴隶制,这都反映了社会现象,但是当代读者并不想要在书中读到社会改革,而是希望得到放松和娱乐。因此,你的小说不能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应该只是一个故事。如果你想要出版你的作品并受人喜爱,那么它应该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故事。
利用背景和描写突出主题能够顺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首先,关于“主题”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下其定义。许多人在英文课上学到的文学主题是指一些崇高伟大的思想——如“自尊、真理、公平”等。那些给学生传递这些想法的老师实质上不利于推动文学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作,因为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小说里,很少有类似的“主题”能够反映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我理解的“主题”是指作家利用某一特定的场景传递的信息。因此,与其表达海枯石烂的爱情,还不如在故事场景中安排一次约会。在故事中,并不局限于一个高尚的主题,你可以有几个,甚至是出现许多个主题。
在格雷格·托宾(Greg Tobin)的小说《秘密会议》(Conclave)中,最突出的主题是在几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对权力的过度操控以及阴谋的泛滥,比如教皇选举。让我们看一下格雷格是如何巧妙构思,描绘不详的周边环境——比如描写一群教士、教会鼓动者以及能够震撼人心的风云人物以突出主题:
教宗侍从转向马伦南说道:“您可以在大会上致辞了。”
紧接着,文赫梅开始抗议,但是波尔蒂略朝他坚定地摇摇头,示意他坐下。文赫梅停顿了一下,转身看向他的同胞,顺从地坐下了。
蒂莫·马伦南朝房间前头走去,扭头望向参议院的方向,圣长老的命运或神的旨意会决定他的判断。
气氛紧张的房间、人物之间的暗潮涌动以及作者娴熟的描写——被否决的抗议、忧郁泛白的面孔、慢慢向前移动等,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同时也突出了主题。艾伦·德鲁里的《华府千秋》也突出了同样的主题,但是他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也许你也会表达同样的主题,即使故事背景并不会设置在梵蒂冈或参议院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权力中心。毕竟,任何地方都充斥着操纵和阴谋。也许,你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工厂的休息室,故事中的一些人物试图破坏工会选举,从而导致成千上万的工人罢工。你可以充分利用对房间的描写突出沉闷紧张的氛围——时钟的缓慢嘀嗒声、咖啡机刺耳的咯咯声、单调却耐用的地毯以及四周的墙壁。或是将故事背景安排在早餐餐桌上,一个淘气的青少年本想施展诡计捉弄他的父亲,却被善用心计的父亲识破而使他受到惩罚。当这个少年的诡计要被识破时,面包机应该伺机弹跳出两片烤好的吐司。你也可以把他描绘得像一只猫,毕竟他认为自己可能和猫一样鬼鬼祟祟。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探讨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如何描写外在环境以突出故事主题的,毕竟有些事物虚无缥缈,无迹可寻。《惊悦》(Surprised by Joy)是C. S.刘易斯(C. S. Lewis)早期的一部纪实小说,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他买书的某个下午基督教徒所处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了一个从无神论者到基督教徒的人物形象。你可以想象这一时刻对作者一生来说是何等重要,刘易斯希望他的读者能够看到、听到甚至感受到这个为他带来变化的地方,能够感受到这一变化为他本身及生活带来的新的希望和可能。十月的某个下午,C. S.刘易斯在书报亭拿起一本旧书,那是乔治·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的《幻想家》(Phantastes),正是这本书给作者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们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在莱瑟黑德火车站,我和另一名搬运工站在长长的站台上。天色渐暗,发动机的火炉下方发出红光。绵延的山脉郁郁葱葱,蓝得发狂近乎紫色,而天空泛绿,迷雾蒙蒙。我的耳朵因为寒冷冻得一阵刺痛。惬意无比的周末阅读时间即将来临。
这个站在站台边的年轻人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现在他浑然不觉。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也在慢慢变化:夜幕降临,远处的山脉颜色和天空渐渐不同。他通过对火车站、傍晚、寒冷、山脉等的描写让读者注意到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从而进一步突出他内心世界的变化。最后,他用承诺在周末看书来结束这一段,而不是承诺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目标,这将从他在火车上开始阅读一本旧书开始。
你的小说应该包含大量的地方,比如火车站,对场景的描写会吸引读者注意到你正在努力传达的主题。如果某些人物角色缺乏自信或是不讨人喜爱,那么你可以将她设置在一个冰激凌店,吃着巧克力坚果冰激凌,看着大块头的人们挤进小小的隔间里。事实上,这些大块头的人并没有想要对他们的身材做任何改变,同样,读者也会得出结论,你的人物也不会想要有所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主题,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人物背景描写,让故事尘埃落定或保持原样。她要么会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要么再接着挖几勺巧克力坚果冰激凌。
你的心情会影响你的生活。同样,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也随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在《伊利亚特》(Iliad)一书中,阿喀琉斯在特洛伊广袤大草原的帐篷中度过多年,纠结于应该为希腊奋勇一战还是带着将士们回家。《伊利亚特》主要围绕持续多年的特洛伊战争而展开,阿喀琉斯作为希腊联军的主力领袖人物,其情绪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传奇经典之作的发展基调。
最后,阿喀琉斯愤怒不已,破帐而出,投身战斗,快速地终结了挡在他前方的赫克托尔王子和其他特洛伊人,情节迅速发展,慷慨激昂。一开始故事情节发展缓慢,氛围低沉压抑,后来战场上兵刃相见,气氛激烈。整个故事的基调发生变化,是因为人物角色的心情发生了改变。
你的小说也会经历类似的变化,某一地点或人物角色的情感变化会推动其故事发展,犹如阿喀琉斯的心境变化为《伊利亚特》奠定了情感基调。
一般来说,故事一开始的情感基调来自背景或场景本身,而不是人物角色,我们应该通过对背景的描写建立情感基调。你可以以“那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开始,但不局限于此,当然,这也谈不上是最好的开场方式。对某一场景/背景的描写,是传递情感的很好的方式。思考一下尼古拉斯·梅耶是如何在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百分之七溶液》(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中进行背景描写的:
太令人费解了,我的四周都是黄色浓烟,刺得眼睛生疼并毒害着我的肺。短短几小时,伦敦已经变成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梦幻世界,在这里,声音替代了灯光。
在另一个街区,我的双耳被不同的声音充斥着,鹅卵石街道上的马蹄声,街上小贩们在若隐若现的建筑前的吆喝声。在某个幽暗的角落,一架磨床嘎吱嘎吱地发出邪恶的声音:“可怜的金凤花……”
在这两段中,作者通过对地点的描写来建立故事发展基调。让我们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大量描写“浓雾”(这个词并未直接出现)——令人费解的,黄色浓烟,刺疼的,有毒的。我们恍若置身故事背景之中,从感官到听觉,我们听到鹅卵石街道上的马蹄声,小贩的吆喝声,还有那看不清的磨床发出的声音。作者巧妙地使用动词“嘎吱嘎吱地发出……”以及形容词“邪恶的”为读者营造幽暗混乱、令人不安的气氛。回想第五章我们讨论过的感官描写,作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让读者看到、听到、摸到、尝到或闻到一切事物,以此奠定故事发展的基调。
现在,鉴于读者们都沉浸在这片浓雾和阴暗中,那又该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呢?没有一个读者会期待在这幽暗阴沉的氛围中,会出现幸福快乐的爱情故事或一个小男孩和一条忠实的狗之间的温馨甜蜜。读者们会期待肮脏邪恶的谋杀、狡猾无比的罪犯、机智敏捷的警犬以及层出不穷的悬疑事件。一旦开始建立行文基调,那么你也就基本确定了故事的走向。因此,在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故事的发展基调。
奠定故事发展基调有许多种方式。最佳的方式之一是简单的行为描写。比如: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节选:
斯佩德将烟头在烟盘中捻灭,往杯中混入咖啡和白兰地,愤怒的神色消逝不见,他用纸巾擦了擦嘴,扔到桌上,漫不经心地说道:“你是个骗子。”
她起身,站到桌子的一端,面色微红,用深邃的目光,无所畏惧地看着他。“我是个骗子。”她说,“一直以来我都在骗你。”
显而易见,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物角色都是“硬汉”形象,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性格上。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为读者塑造生动形象的:捻灭烟头,将咖啡和白兰地混在一起,用纸巾擦了擦嘴后扔到桌上。这些小动作看似简单寻常却必不可少,它们引出了后面的重点“你是个骗子”。接着描写了一个小动作,那个女性角色站起身来望向他(以深邃的目光无所畏惧地望向他),哈米特并没有告诉我们她是如何说出那句话的,但是作者用斜体突出男性角色的那句话,而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听到这位姑娘用不同的方式说出这句话,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态度。但毫无疑问,不管是何种方式,我们都能感受到哈米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镇定自若的年长女性角色,这个角色恰如其分地为读者呈现了作者意欲传递的情感基调。
现在,你可能会认为我对以上两段分析过多,毕竟我对原文的解读和分析超过了节选片段。但这恰好证明了我的观点:你决定使用的每一个词或短语都应该表达想要传递的信息,除此之外的词语都是多余的。这一工作十分重要,你需要让读者对你想要传递的信息印象深刻。
在故事或小说中,你若是想要传递一种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情感,你可以将背景设置在一个嘉年华盛会上或是某个艳阳高照的公园。或者,你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或行为,比如在午餐时间,一个闷闷不乐的家伙看着同事玩杯中的水,因溅出水花而突然被逗乐。
记住,千万不要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平铺直叙地告诉读者“故事情感基调是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你可以描写周围环境或者人物行为动作,抑或是将两者结合,来传递想要表达的情感。
莎翁让李尔王站在悬崖上,面对狂风暴雨,没有直接怒吼他有多爱他的女儿们。但是,人物的情感和当日的天气遥相呼应,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故事的情感基调。李尔王内心波涛汹涌,被孩子们背叛的愤怒,如周围的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一般。同样,你也可以利用故事情感基调不断地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撰写实际上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规定。但是如果故事中没有涉及矛盾,那么这根本不能称为故事。让故事顺利进展的一个好方法便是在撰写过程中通过环境和描写来激化矛盾。
以下是伊迪斯·沃顿(Edith Wharton)在《伊登·弗洛姆》(Ethan Frome)中有关主人公弗洛姆和马蒂之间的互动描写,马蒂是伊登的妻子齐娜请的保姆,齐娜去另一个镇上工作了。伊登和马蒂逐渐意识到两个人之间互生好感,但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新英格兰一个小村庄,这里社会和宗教界限分明。因此,一个精妙、尖锐的矛盾在这个小农舍中开始萌芽。伊登之前提到他希望齐娜在天气恶劣之前回到家中:
齐娜这个名字瞬间给厨房内带来一丝寒冷。他们站在一边看了对方片刻,直到马蒂说:“我想我们该吃晚饭了。”
他们在桌前坐下,那只猫不请自来,跳到他们两个中间——齐娜的空椅子上,“噢,普斯。”马蒂叫了一声,接着他们又笑起来。
伊登在之前认为自己可以侃侃而谈,但一提到齐娜感觉就像是霜打了的茄子。马蒂似乎感受到了伊登的尴尬,便垂下头,喝着茶,伊登假装十分喜爱甜甜圈和甜果酱,便大快朵颐。最后,在简短的开场白过后,他大吸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说道:“看起来还会下大雪。”
马蒂瞬间提起了兴致,附和道:“真的吗,你觉得会影响齐娜回来吗?”问完之后脸便红起来了,赶紧又坐下拿起茶杯来。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描写两个人之间尴尬的处境的。很少有作家会写到两个人之间尴尬紧张的氛围同时表现出莫名情愫的滋生,但这也不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伊登和马蒂之间有暧昧、有不安、有尴尬,两个人在屋内来回走动,彼此深知自己想要什么,却也明白他们不能要。作者成功地制造了这一矛盾。
沃顿首先告诉读者,两个人之间涌起一阵寒意,接着进一步深入描写,假装对不重要的事情兴致盎然,比如那只猫和简陋的晚餐。突然,随着“看起来还会下大雪”,情节发展推向高潮,这意味着女主人齐娜今晚可能不会回来,也意味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可能会发生。沃顿没有直接叙述而是巧妙地体现在了最后一句话上。马蒂的言行举止激化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就像《马耳他之鹰》中那一幕的两个人物突出了故事基调。
在写作中,若是使用背景和描写激化故事矛盾,可以通过描写事件或人物行为推波助澜。假设故事中有一个女人和她的儿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而现在一幕是两个人即将相遇。最能够吸引读者的方式是将重新相遇的场景安排在女人将儿子养大成人的房子里,周围一切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或许你可以通过背景描写来渲染故事气氛:沙发上的领带、墙上的照片、壁炉等;你也可以通过对两个人在门口相见时的表现的描写来激化矛盾。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描写,都比直接向读者叙述两个人经过长达半世纪的冷战后再次相见要更加生动逼真、更引人入胜。
◆ 给“家”赋予更多内涵
在选择背景时,不要局限于你所知道的地方。我的许多学生认为他们只能描写曾经去过的地方,这样才能充分地进行五感描写。毋庸置疑,描写自己熟悉的地方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科幻和历史小说家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其作品中所塑造的场景。莎士比亚创作的绝大部分伟大作品都是以丹麦和意大利为背景的,而莎翁本人从未离开过不列颠群岛。他们能够做到,你也可以。
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的作家选择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其从小生活的地方。福克纳笔下的杰弗森生活在密西西比,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也是以密西西比作为背景。约翰·奥哈拉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的吉布斯维尔。安妮·泰勒的小说从未远离巴尔的摩。马克·吐温后来远离故乡,身处英国,但即便是高中生也知道其成名之作的故事是发生在密西西比河。
不言而喻,这些作家都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地方作为故事背景,他们不仅仅利用时间和地点为故事搭建发展的舞台,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时间和地点推动整个故事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采用三种方式,利用背景和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通过突出主题、传递情感基调、激化矛盾能够更好地将读者和故事联系起来。
描写需要精雕细琢,仔细选择合适的词语描写特定的场景。因此,让每一个描写尽显其能,让每一个形容词或词组都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而背景不仅仅依赖一些精挑细选的文字,与地点和时间也紧密相关。无论故事是否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西雅图,都需要时间与地点。所以对作家而言,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不仅仅是地点的地点,不仅仅是时间的时间。这个地点和时间在故事中应该有更重要的作用,如用来突出主题、奠定基调、激化矛盾等。
▲练习题1
记得伊登和马蒂感到紧张时不断喝茶的情景吗?那是因为作者伊迪斯·沃顿想要读者感受或是看到这特殊冲突带来的紧张感。翻一翻你的小说手稿,找到一些具体的地点描写,这些描写可能会让读者了解你的故事冲突、主题或是情感。
▲练习题2
至少列举出一件事情可以代表以下常见的主题(例如“情况恶化:打不开的药瓶”)。
·迷恋
·愤怒
·欺骗
·欢乐
·希望
·犹豫不决
·操控
·肤浅
·可信度
·丧失可信度
·变幻莫测
·脆弱不安
▲练习题3
在小说手稿中,你已经找到一些地点,这些地点利用背景和描写实现了本章中提到的突出主题、传递情感基调以及激化矛盾三者中的任一目的。现在,再看看有关地点描写是否也能达到另外两个目的?例如:回顾《伊登·弗洛姆》的节选,我们看到通过描写激化了矛盾,但是有没有达到传递情感(紧张、尴尬)或者突出主题(回避问题)的目的呢?如果没有,那么同时满足这三点,其实并不需要作者花费太多时间反复斟酌。毕竟呈现给读者的画面越清晰,读者越能理解你的故事。